Featured image of post 谈「咬文嚼字」

谈「咬文嚼字」

      前些天里看到曾国藩曾用「屡败屡战」替代了「屡战屡败」,因而获得了皇上的嘉奖,不由得思考起「咬文嚼字」对我们的意义。

      从「屡败屡战」和「屡战屡败」的意思上来讲,二者是完全相通的,如果去要去「咬文嚼字」,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是「战」和「败」的位置不同。那么我们从文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它,前者给人以迎难而上的感受,而后者显得能力不足。这两个词差别,之所以会带给人这般感受,我的个人观点是,是由于我们的读书顺序,和认知方法。我们对于母语的认知方法是「字→物体或事件→词义映射」,先出现的词或字会先在大脑中「映射」出画面,而后出现的词或字相对于前一个词或字「映射」的会慢一拍,因此出现了意思的不同,对于这个例子来说,就是「屡战屡败」先映射出「战」的画面,我们会联想「战」的结果,而结果是「败」,在联想和得出结果时,在大脑中会演绎出失败的画面,因此会有「能力不足」的感受,而「屡败屡战」呢?与之相反,先映射「败」字,而有「败」就必有争,这个争既然有了结果但还是选择了「战」,就给人一种迎难而上感受了。如果「战」和「败」两个字同时在大脑内「映射」,那么就不存在顺序互换后给人的差距感。

      上面谈了两个字互换位置后得到的不同的感受,那么如果是一个字呢?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 “没有骨气的” 下面加 “无耻的” 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 “是” 改为 “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就够味了。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我引用了朱光潜先生的文章来审视这个替换字后给人的感受。如果我们不深度挖掘这句「你是没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我们几乎是看不到差距的,这两句就是完完全全的同一句话才对,只是字改了,意思完全相同。「是」和「这」的差别,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但在物理中,正是这微乎其微的力(库仑力为例)影响了世界的发展,那么我们不得不再进行「咬文嚼字」了。

      如果问你「是」和「这」的区别,你会回答什么呢?不知道的话,不妨用这两个字分别组一个词或者是短语。当我组词时第一个想到的是「是否」和「这个」,人脑是具有惯性思维的,有的时候它不好,但有的时候可以利用它。

      来看「是否」这个词,「是」和「否」组成,有疑问的意思在其中,而「这个」,直接代指了某个事或者物,这个词自身携带了一个信息,就是「肯定」,根据语境,婵娟要骂人,越肯定的语气,会越够文学家们所需要的味。惯性思维帮助我们挖掘了这些文字在我们大脑中认识到的所具有的意思。

      根据上文的方法,就能看出来,当《屈原》的剧本中,使用那句「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时显得更好一些。

      这就是「咬文嚼字」的魅力所在了,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咬文嚼字」可以使得文章获得一种文学独特的美。

      但是我们要知道,如果字字推敲,那又有什么意思?我们不能一辈子「咬文嚼字」。

      我固然承认,咬文嚼字很好,但是我也要提出,我们不能一辈子「咬文嚼字」的观点。说的俗一些,「咬文嚼字」很累。就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例子和「是」、「这」的例子来看,反复推敲这些,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更何况推敲字眼是需要通过依据推敲,如果架空推敲或者说是联想,会使得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时显得十分费劲。

比如说苏东坡的 “惠山烹小龙团” 诗里三四两句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 是由 “小龙团” 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朱光潜先生对苏东坡的诗的看法,正是我的看法,如果在写作中卖力推敲,那么这篇文章也会变成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这个人一口一个「之乎者也」的形象,让人难以捉摸,因而在文章中卖力地进行「咬文嚼字」是不可取的。当然,我们也不可以认为苏东坡先生这首诗就差,对于苏东坡先生的诗来说,读者就是需要深度挖掘的,但这仅仅对于那些文学大家来说要这样,而对普通人来说,这样却是画蛇添足了。

      而语言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最多的是交流,如果进行「咬文嚼字」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交流,对自身而言,推敲字眼是需要时间的,不需要时间的推敲,大多数时候是架空、联想的。对他人而言,交流的目的是表达意思,而不是展现文艺气息、文学风采,虽然「咬文嚼字」本身就是在表达想法,但是如果是联想,让人难以捉摸,如果是基于事实依据得来的一个字、词在很多时候别人是无法注意到的,只有当我们把字写到书面上才能够有时间、有思想去深入思考,不过也不能和上一段所写的内容相违背。

      再来谈在文章中「咬文嚼字」这件事,就算我们不卖力推敲,只对个别字进行推敲,那么我们会得到什么呢?如果不是深入阅读一篇文章,仔细解析,又会有多少人在意你所推敲的字眼呢?

      这就是「咬文嚼字」很累的原因,这是一种费力,但不一定有好处的事情。

      所以「咬文嚼字」到底好吗?

      这其实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我们不能说不能去「咬文嚼字」,因为它可以使人获益,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它。我说 「咬文嚼字」不一定有好处,但不代表它没有好处 ,我们的文章要获得这个好处需要遵守一个「潜规则」,不要过多、不要过少,在适合的时候进行推敲,不适合的时候推敲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咬文嚼字」本身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就如对弈一般,如果双方有一方过强或者过弱,那么这局棋是没有什么好期待的,也体会不到对弈的乐趣,只有双方实力对等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时才有对弈的乐趣。文学也如此,有得必有失,老师常教我们详略得当,这不止是应对考场作文所需要的能力,而是在任何写作中都需要做的事情,一项事物多了,如果要得到平衡,那么另一项或者另外的几项都要

本博客已运行 days , h , m , s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